全国 [切换]
关于我们

理论研究大型水电工程招标采购回头看中的后视偏差与解决措施

北京 全部类型 2025年04月18日
下文中“***”为隐藏内容,仅对乙方宝会员用户开放,会员后可查看内容详情
理论研究大型水电工程招标采购回头看中的后视偏差与解决措施
标讯类别: 国内招标 招标编号:
资金来源: 其他 招标人:
开标时间: 招标代理:

本文首发于《招标采购管理》2024年第5期。

作者:任爱武 周建升 靖顺利

作者单位: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

核心阅读:


大型水电工程建设周期长且投资金额大,与之相对应的技术服务招标采购工作容易出现回头看时的后视偏差现象。本文分析了大型水电工程技术服务招标采购事项回头看检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过程信息遗失、边界条件变化、原生错误传递等三种表现,并针对三种表现的成因特点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可以为招标采购管理和审计工作提供参考。


一、引言

大型水电工程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涉及专业多且行业跨度大,与之相匹配的技术服务招标采购一直以来都是企业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核心,也是供应链管理的核心。近年来由于招标采购过程中串标、陪标、挂靠资质、围标等恶劣违法行为频发,使得招标采购成为国有企业审计的重点。无论是国企一把手的离任审计、党委巡视或重大、重要项目的跟踪审计,都会把重点放在招标采购全过程审计上。因此,及时对招标采购过程进行回头看检查是非常有必要的内部管理措施。在回头看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对于一些特殊情况下确定的招标采购方式或者供应商,如开展工作的时间紧急,甲方通过纪要或者其他形式对于分包有要求等情况,尤其对于个别不属于依法必招的项目,如果用目前的信息状态去反思当时的招标采购活动的选择理由,虽然流程也是完备的,但由于一些关键信息的缺失,很可能会出现一些理解上不甚合理的地方,往往需要找当事人或者查阅当年的资料,甚至需要把所有的数据信息回溯到招标采购时的状态,才能够完全理解到当时作出这样决策的初衷和根本原因,从而才能够真正理解到这样决策的合理性,而这一情况是审计中经常会遇到的。为了尽量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本文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并结合招标采购工作实际,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二、后视偏差现象及其在招标采购回头看中的表现

后视偏差又称后视之明,指的是人们往往倾向于利用事件发生之后的结果,去理解事件发生原因及过程。巴鲁克﹒菲斯霍夫在1972年第一次证明这种偏差的存在。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后视偏差,是因为事后判断时,结果信息会影响到我们对过去的记忆。我们会想起现在所掌握的信息,而不是事前所掌握的信息。从结果推过程将会产生“后视偏差”,即“事后诸葛亮”式地感觉当初任务是相当容易的,低估了整个决策过程的难度。

后视偏差是认知偏差,是普遍存在的科学现象,因此在招标采购审计中也必然存在。本文结合回头看检查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实际情况,归纳总结招标采购审计中可能遇到的三种后视偏差表现。

(一) 过程信息遗失造成的理解偏差

招标采购一般流程较长,在资料信息管理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过程信息的遗失或者遗漏,这就会为部分项目的理解偏差埋下伏笔。如邀请招标,符合条件的潜在供应商在前期调研的时候有10家,但在发出投标邀请后仅有3家响应,在开标时也仅有3家供应商投标。如果在资料管理过程中,前期准备资料遗失,也就是开标前有关信息遗失,在回头看时,看到的状态就是仅邀请了3家供应商投标,那疑问就产生了:满足条件的潜在供应商应该不只3家,如××供应商就应该符合条件,为什么只选择了这3家投标为什么刚好是3家有没有围标的嫌疑显然,这一理解与现实状况已经发生了偏离,理解偏差也就产生了,具体理解偏差产生过程示意见图1。

附件

(二)边界条件变化造成的理解偏差

招标采购方式的选择是审计的重点,尤其是对于应招未招的项目,在招标采购方式选择时首先考虑的是合法合规,其次还要结合项目的特殊实际综合作出判断。实际操作中,为了减少麻烦,具体操作人员倾向性地选择非招标方式,尤其是单一来源采购。非招标采购方式选择是需要严格的边界条件的,而这些边界条件很容易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在审计时就很容易产生理解偏差,如图2。某一项重要客户紧急委托的任务,1个月时间提交成果并且需要开展一定的调研和资料收集工作,刚好甲供应商掌握资料且正在配合开展工作,经研究斟酌后选择了单一来源采购。但当审计回头看时,当时紧急的状态已经过去了,重新审视边界条件就会产生质疑:1个月的时间算作紧急吗,是否可以考虑采用其他的采购方式既然是重要客户,为什么没有做好提前规划和合理统筹

附件

(三)原始数据错误传递造成的理解偏差

由于招标采购过程中的一些不规范操作,容易产生一些错误,有些错误带有很强的隐蔽性,容易被忽视从而带入到招标采购行为全过程,有些错误直到审计时才会发现。如开标记录单位名称、评标报告和签订合同单位名称不一致,有些地方直接使用了不规范甚至错误的单位名称简写(有些只是招标人自己使用的简称),在审计时,会发现参与评标的单位和最终签订合同的单位居然不一致,存在重大的廉政风险点。再如采用了询价采购的方式,但在评标时发现,由于没有设置最高限价,所有单位报价均超预算,为了省事就让供应商当即二轮报价。这样的操作如果在评标报告中未体现,往往具有很强的隐蔽性,会被带到定标决策当中。这些不规范操作行为带来的错误信息传递,会产生很多隐蔽的风险点。

三、原因分析

以上三个招标采购中后视偏差的表现,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过程信息遗失造成的理解偏差问题。该问题出现的原因就是关键信息的遗失,解决的关键是把握好前期准备、信息归档等关键节点,既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一股脑把所有材料全部归档,也不是简单粗暴地把过程信息进行删减,而是要抓住重点,建立全过程的关键信息链,从而在回头看时可做到由现有信息回溯到任何一个状态。

二是边界条件变化造成的理解偏差问题。该问题的关键在招标采购内部管理上。招采工作本身就是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的,因此总会有一些特殊的情况,比如涉及商业秘密等情况需要特事特办特殊处理,这些信息在归档时一定要完整记录在案,做好信息的传承。

三是原始数据错误传递造成的理解偏差问题。这个问题经常是原生性的错误,隐蔽性较强,错误很容易被逐级传递而不被察觉,解决难度很大,需要加强标准化、信息化管理,同时强化内部监督检查,将问题消弭在源头,综合发力,查漏补缺。

四、解决措施

(一)建立信息追踪链,梳理出关键标记点

完善招标采购整个流程的信息跟踪链。信息跟踪链有别于传统的归档备案形式,必须采用信息链的形式把采购过程中,尤其是关键节点信息增加或删减过程记录下来,达到在回头看时依然可以看到全部信息的状态。如图3所示,从市场调研准备阶段到开标,信息会删减,如调研时具备条件的单位不一定全部投标,在信息追踪链上就可以标记为关键信息标记点,要记录下前后的信息变化情况。再如从定标到备案归档,信息要有一次梳理,如果根据归档要求产生信息的删减,有必要在此处设一个关键信息标记点。在审计或者巡视回头看时,看到这些信息就可以快速准确地了解采购全过程,从而就可以更加客观地理解采购决策。

附件

(二)固定机构固定人员,做好工作人员之间的信息传承

招标采购的信息非常零碎,很多招标采购过程中的边界条件变化,或者操作中的一些信息仅有经办人员掌握。对非招标采购的项目以及没有固定机构固定人员开展招采工作的单位,要特别注意招标采购工作人员之间的信息交接和传承,要把招标采购过程中、归档之外的重要信息传承下来,避免很多决策只有当事人或经办人知道,一旦人员变动就会造成一些关键信息的遗失,从而产生审计回头看中的理解偏差的情况。

(三)加强信息化管理,结合内部监督审查避免原生性错误的发生

进一步强化信息化手段,开展招标采购全过程管理,确保整个管理过程公开、透明,且全程留痕。对于流程性、范式性的内容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固化下来,减少人为干预产生原生错误的几率。加强监督和审查,建立监督和审查机制,进行定期的内部审计和风险评估。发现问题和不合规行为时,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并加强监督和改进措施的执行。制定明确、清晰的采购实施细则或者作业手册,包括采购审批流程、供应商选择标准、合同管理要求等。强化内部控制,建立并且不断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包括采购授权和审批制度、采购合同管理、采购信息记录和归档等。确保采购决策的合理性和透明性,减少潜在的风险和不当行为。

五、结论

大型水电工程技术服务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与之相匹配的招标采购行为一直以来都是审计的重点。本文以“后视偏差”这一普遍存在的认知科学现象为研究对象,结合回头看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实际情况,分析论证了后视偏差在审计中可能的三种主要表现:过程信息遗失造成的偏差、边界条件变化造成的偏差和原始数据错误传递造成的偏差。并针对可能存在的后视偏差,对照传统做法,分析提出了建立信息追踪链梳理出关键标记点、加强合规性管理、用制度让整个程序流程固化等三个解决措施。研究成果可以为同类型招标采购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本会《招标采购管理》杂志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招标采购管理 》,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 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招标采购管理》微信公众号

联系人:点击登录查看 曹明 龚海华 芮丽梅
联系电话:010-8865****/70
投稿邮箱:****@126.com
欢迎订阅2025年
《招标采购管理》期刊
(扫描或识别二维码订阅)

推荐关键词: 水电

本文首发于《招标采购管理》2024年第5期。

作者:任爱武 周建升 靖顺利

作者单位: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

核心阅读:


大型水电工程建设周期长且投资金额大,与之相对应的技术服务招标采购工作容易出现回头看时的后视偏差现象。本文分析了大型水电工程技术服务招标采购事项回头看检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过程信息遗失、边界条件变化、原生错误传递等三种表现,并针对三种表现的成因特点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可以为招标采购管理和审计工作提供参考。


一、引言

大型水电工程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涉及专业多且行业跨度大,与之相匹配的技术服务招标采购一直以来都是企业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核心,也是供应链管理的核心。近年来由于招标采购过程中串标、陪标、挂靠资质、围标等恶劣违法行为频发,使得招标采购成为国有企业审计的重点。无论是国企一把手的离任审计、党委巡视或重大、重要项目的跟踪审计,都会把重点放在招标采购全过程审计上。因此,及时对招标采购过程进行回头看检查是非常有必要的内部管理措施。在回头看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对于一些特殊情况下确定的招标采购方式或者供应商,如开展工作的时间紧急,甲方通过纪要或者其他形式对于分包有要求等情况,尤其对于个别不属于依法必招的项目,如果用目前的信息状态去反思当时的招标采购活动的选择理由,虽然流程也是完备的,但由于一些关键信息的缺失,很可能会出现一些理解上不甚合理的地方,往往需要找当事人或者查阅当年的资料,甚至需要把所有的数据信息回溯到招标采购时的状态,才能够完全理解到当时作出这样决策的初衷和根本原因,从而才能够真正理解到这样决策的合理性,而这一情况是审计中经常会遇到的。为了尽量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本文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并结合招标采购工作实际,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二、后视偏差现象及其在招标采购回头看中的表现

后视偏差又称后视之明,指的是人们往往倾向于利用事件发生之后的结果,去理解事件发生原因及过程。巴鲁克﹒菲斯霍夫在1972年第一次证明这种偏差的存在。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后视偏差,是因为事后判断时,结果信息会影响到我们对过去的记忆。我们会想起现在所掌握的信息,而不是事前所掌握的信息。从结果推过程将会产生“后视偏差”,即“事后诸葛亮”式地感觉当初任务是相当容易的,低估了整个决策过程的难度。

后视偏差是认知偏差,是普遍存在的科学现象,因此在招标采购审计中也必然存在。本文结合回头看检查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实际情况,归纳总结招标采购审计中可能遇到的三种后视偏差表现。

(一) 过程信息遗失造成的理解偏差

招标采购一般流程较长,在资料信息管理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过程信息的遗失或者遗漏,这就会为部分项目的理解偏差埋下伏笔。如邀请招标,符合条件的潜在供应商在前期调研的时候有10家,但在发出投标邀请后仅有3家响应,在开标时也仅有3家供应商投标。如果在资料管理过程中,前期准备资料遗失,也就是开标前有关信息遗失,在回头看时,看到的状态就是仅邀请了3家供应商投标,那疑问就产生了:满足条件的潜在供应商应该不只3家,如××供应商就应该符合条件,为什么只选择了这3家投标为什么刚好是3家有没有围标的嫌疑显然,这一理解与现实状况已经发生了偏离,理解偏差也就产生了,具体理解偏差产生过程示意见图1。

附件

(二)边界条件变化造成的理解偏差

招标采购方式的选择是审计的重点,尤其是对于应招未招的项目,在招标采购方式选择时首先考虑的是合法合规,其次还要结合项目的特殊实际综合作出判断。实际操作中,为了减少麻烦,具体操作人员倾向性地选择非招标方式,尤其是单一来源采购。非招标采购方式选择是需要严格的边界条件的,而这些边界条件很容易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在审计时就很容易产生理解偏差,如图2。某一项重要客户紧急委托的任务,1个月时间提交成果并且需要开展一定的调研和资料收集工作,刚好甲供应商掌握资料且正在配合开展工作,经研究斟酌后选择了单一来源采购。但当审计回头看时,当时紧急的状态已经过去了,重新审视边界条件就会产生质疑:1个月的时间算作紧急吗,是否可以考虑采用其他的采购方式既然是重要客户,为什么没有做好提前规划和合理统筹

附件

(三)原始数据错误传递造成的理解偏差

由于招标采购过程中的一些不规范操作,容易产生一些错误,有些错误带有很强的隐蔽性,容易被忽视从而带入到招标采购行为全过程,有些错误直到审计时才会发现。如开标记录单位名称、评标报告和签订合同单位名称不一致,有些地方直接使用了不规范甚至错误的单位名称简写(有些只是招标人自己使用的简称),在审计时,会发现参与评标的单位和最终签订合同的单位居然不一致,存在重大的廉政风险点。再如采用了询价采购的方式,但在评标时发现,由于没有设置最高限价,所有单位报价均超预算,为了省事就让供应商当即二轮报价。这样的操作如果在评标报告中未体现,往往具有很强的隐蔽性,会被带到定标决策当中。这些不规范操作行为带来的错误信息传递,会产生很多隐蔽的风险点。

三、原因分析

以上三个招标采购中后视偏差的表现,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过程信息遗失造成的理解偏差问题。该问题出现的原因就是关键信息的遗失,解决的关键是把握好前期准备、信息归档等关键节点,既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一股脑把所有材料全部归档,也不是简单粗暴地把过程信息进行删减,而是要抓住重点,建立全过程的关键信息链,从而在回头看时可做到由现有信息回溯到任何一个状态。

二是边界条件变化造成的理解偏差问题。该问题的关键在招标采购内部管理上。招采工作本身就是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的,因此总会有一些特殊的情况,比如涉及商业秘密等情况需要特事特办特殊处理,这些信息在归档时一定要完整记录在案,做好信息的传承。

三是原始数据错误传递造成的理解偏差问题。这个问题经常是原生性的错误,隐蔽性较强,错误很容易被逐级传递而不被察觉,解决难度很大,需要加强标准化、信息化管理,同时强化内部监督检查,将问题消弭在源头,综合发力,查漏补缺。

四、解决措施

(一)建立信息追踪链,梳理出关键标记点

完善招标采购整个流程的信息跟踪链。信息跟踪链有别于传统的归档备案形式,必须采用信息链的形式把采购过程中,尤其是关键节点信息增加或删减过程记录下来,达到在回头看时依然可以看到全部信息的状态。如图3所示,从市场调研准备阶段到开标,信息会删减,如调研时具备条件的单位不一定全部投标,在信息追踪链上就可以标记为关键信息标记点,要记录下前后的信息变化情况。再如从定标到备案归档,信息要有一次梳理,如果根据归档要求产生信息的删减,有必要在此处设一个关键信息标记点。在审计或者巡视回头看时,看到这些信息就可以快速准确地了解采购全过程,从而就可以更加客观地理解采购决策。

附件

(二)固定机构固定人员,做好工作人员之间的信息传承

招标采购的信息非常零碎,很多招标采购过程中的边界条件变化,或者操作中的一些信息仅有经办人员掌握。对非招标采购的项目以及没有固定机构固定人员开展招采工作的单位,要特别注意招标采购工作人员之间的信息交接和传承,要把招标采购过程中、归档之外的重要信息传承下来,避免很多决策只有当事人或经办人知道,一旦人员变动就会造成一些关键信息的遗失,从而产生审计回头看中的理解偏差的情况。

(三)加强信息化管理,结合内部监督审查避免原生性错误的发生

进一步强化信息化手段,开展招标采购全过程管理,确保整个管理过程公开、透明,且全程留痕。对于流程性、范式性的内容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固化下来,减少人为干预产生原生错误的几率。加强监督和审查,建立监督和审查机制,进行定期的内部审计和风险评估。发现问题和不合规行为时,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并加强监督和改进措施的执行。制定明确、清晰的采购实施细则或者作业手册,包括采购审批流程、供应商选择标准、合同管理要求等。强化内部控制,建立并且不断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包括采购授权和审批制度、采购合同管理、采购信息记录和归档等。确保采购决策的合理性和透明性,减少潜在的风险和不当行为。

五、结论

大型水电工程技术服务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与之相匹配的招标采购行为一直以来都是审计的重点。本文以“后视偏差”这一普遍存在的认知科学现象为研究对象,结合回头看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实际情况,分析论证了后视偏差在审计中可能的三种主要表现:过程信息遗失造成的偏差、边界条件变化造成的偏差和原始数据错误传递造成的偏差。并针对可能存在的后视偏差,对照传统做法,分析提出了建立信息追踪链梳理出关键标记点、加强合规性管理、用制度让整个程序流程固化等三个解决措施。研究成果可以为同类型招标采购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本会《招标采购管理》杂志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招标采购管理 》,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 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招标采购管理》微信公众号

联系人:点击登录查看 曹明 龚海华 芮丽梅
联系电话:010-8865****/70
投稿邮箱:****@126.com
欢迎订阅2025年
《招标采购管理》期刊
(扫描或识别二维码订阅)

关注乙方宝服务号,实时查看招标信息>>
招标信息推荐
模拟toast